顯示具有 #高小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#高小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[數學練習][中一,小六] 百分數, 分數互化強化練習(約簡 記得常見分數 百分數)

百分率, 分數互化 這課題是許多高小學生(小六) 的難題 (惡夢)。特別是數學較弱的同學, 他們通常靠死記做數, 沒有技巧, 遇上變化較多的分數互化, 很多時都只懂用獨沽一味直式去除, 若同時除數又未做熟, 咁就出大問題嘞.

最近又有數個學生有這問題, 所以整理左一些對應練習給他們:

(17張圖片 | 亦可 下載 pdf)

要求: 1) 不計出原數(i.e, 100%) 前提下嘗試計出答案,
    2) 不用計數機(可用算草)  ; 
    3) 盡量試諗最快捷方法
目的: 強化乘除/倍數/心算/分數概念

第一張圖作例子, 可以試用倍大/縮小 (或比率原理)方法計出答案, 舉例:

1) 25% 為 17英磅 , 50% 為 25% 的兩倍, 所以為 17 x 2 = 34 英磅。
9) 150 英磅 為 60 英磅的 2.5倍, 10% 的 2.5 倍 (2倍再加 0.5份) 為 25%。


百分率練習 Percentage exercise drill

第一張圖答案及貼士如下, 其餘有空再補:

1) £34, £70, £60, £300, £150, 100;   6) £30, 10, 25, £18, 30, 80;
13) 100, £18*, 25*, 5*, 72, 10;   19) 80, £27*, 25*, 33*, 55*, 36*
14) 1/3 is £20, 1/30 is £2, 30% = 33⅓% - 3⅓%;
15) find 10% first;
16) see 4.5 is half of 9; 10% = £9 ;
20) 6⅔ = £12, so 60% = 120 - 12 = 108, 15% =  108 ÷ 4
20) see Q14 method
21) method 1: try simplify 40/128 ;  method 2: 40% = £64 ; 20% = £32
22) see Q21
23) find 10% is ? first
24) find 30% is ? first


分數轉為百分率練習 fractions to percentage

百分數與分數互化 convert between fraction and percentage

eighths as percentage 常用分數-分母為八的數轉為百分數

圖型計算分數/百分比 shaded area percentage / fraction

以一已知分數百分比計算其他 given a fraction a percentage

以一已知分數百分比計算其他 given a fraction a percentage (2)

percentage relationships 百分數加強練習 增加減少計算

simplest fractions 計算最簡分數
部分做法參考:
頁3(右上,右下)  13/16 = 5/16 + 50 = 81¼% ; 5/8 = 5/16 x 2 = 62½%
頁5上行左2, 下行左1的圖: 看對稱性 ; 其他: 計算正方形面積, 或可合併作一長方形 
頁6-7: 與頁3 右上右下同類
頁8右側答案: 1)13/20, 13/20, 13/50, 13/65, 16/20, 16/50, 21/35, 21/60, 31/50, 31/62 ;  2)36/48, 36/75, 63/75, 63/84 ;  3) 79/80 = 98.75%
頁9左下: 先計 6¼% = 5 + 1¼%; 6¼ = 2 x 3⅛ ; (右側)分子非1 的3條, 可照樣分拆: 31¼ = 25 + 6¼ (或者做熟可能會睇到: 6¼ x 5 = 31¼)
頁9右下: 可以 ⅓ 的小數值去解 (5), (8), (9);  (10)可以 25% 去諗




若覺得這篇文章好,"分享" 給朋友吧!或留個 "Thank You" 呀!
想問經濟、數學?按此 到面書發問。對文章有問題請留言,我會盡快答覆。
想第一時間收到最新文章,可訂閱博客更新 RSS 。

[老師不教的數學] 圓周界為何是「直徑×π」? 圓周率是什麼? 看GIF動畫圖詳解 [初小可理解]

1)圓周界為何是「直徑×π」(2πr)?

為什麼 Pi (π) [圓周率] 是 22/7 或 3.14 ? 
(正確點說 π 應該是 3.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41971693993751...) ?

1a)圓周率 pi = 圓直徑 與 其周界 的比率

圓周率 pi = 圓直徑 與 其周界 的比率

1b)米奇老鼠都黎解釋,3份直徑多一點,剛好包好圖周

米奇老鼠都黎解釋,3份直徑多一點,剛好包好圖周

1c)「碌車碌」展示圓周率約為 3.14

「碌車碌」展示圓周率約為 3.14
  • 以上 GIF 的做法,用 1 條縄都可以做到,不過不夠精準。

2)圓周率的計算(準確計算 π)

2a)以「切月餅」細分方法 求出圓面積約為 πr²

以「切月餅」細分方法 求出圓面積約為 πr²
  1. 把圓一開 4份,再開 8份,再開至很小很小片 (好似生日蛋糕要分比好多人)
  2. 一塊上一塊下的把其排好,細分後形狀很近似一個長方形
  3. 長方形: 高 = 半徑(r) ; 長度 = 半條周界 (r×π)
  4. 長方形面積 = 長 × 濶(高) = (r)×(rπ) = πr²

2b)以「剝洋蔥」方法 求圖面積

以「剝洋蔥」方法 求圖面積
  1. 把圓劃成等濶的多個圈
  2. 攤開它們形成一兩面階梯的形狀,近以一三角形
  3. 三角形: 底 = 圓周  = 直徑×π (2πr) ; 高 = 半徑 (r)
  4. 三角形面積 = 底 × 高 ÷ 2 = 2πr × r ÷ 2 =  πr²

3)其他資料及總結

有興趣教小朋友的,可以淘一個圓周率演示器


課題:
Circumference (圓的周界) [小六]
Circle Area (圓面積) [中一]



若覺得這篇文章好,"分享" 給朋友吧!或留個 "Thank You" 呀!
想收到最新文章,可訂閱博客更新

參考資料:


[日曆數學]「今年好特別,2/2 4/4 6/6 8/8 10/10 12/12 都係星期五」唓!有幾呀?出年係星期六添呀!


全部 [日曆數學] 系列文章

昨日睇電視節目,無意中聽到其中一個節目嘉賓突然問另一人:「阿XX,你係咪10月10日生日呀?」「係呀。」「其實阿XX你知唔知道今年你既生日好特別呀,今年 (2014年) *2月2日*,4月4日,6月6日,8月8日,10月10日,12月12日,都係星期五呀…」「係呀?咁勁呀…(下刪 50 字)」

不學無術,睇乜信乜

喂,大佬呀,用大氣電波,散播啲咁反智訊息,死罪呀!(都唔怪得哂佢,因為有好多人,不學無術,愈來愈唔用腦,睇乜信乜)

其實該節目嘉賓,連講都講錯了

[日曆數學] 每19年新曆和舊曆便是同一天?為什麼呢?一定是這樣的嗎? [2020年1月更新]

(讀者若有提問,可於下方留言,我會盡量答覆)  




2014 年中西情人節是同一天

每 19 年新曆和舊曆的日子會重遇

2014 年的 2 月 14 日,剛好是農曆正月十五,是 東西情人節巧遇的一天,商家們亦因此生意火旺 (BBC 報導)。若你翻查 19 年前的 1995年亦然。 像這樣新曆和舊曆的對照是同一天的,原來每 19 年都會循環一次(生日亦然)。 [1][2]
所以女士們要小心,不要隨便跟人說「喔,今年很特別耶,新舊曆生日在同一天喔」,否則後果自負。
一般來說,一個人的 19、38、57、76 和 95 歲的生日,都會 (至少幾個) 新曆舊曆重叠,以我為例,這 5 個年度都重叠,但偏偏出生年卻不同... (有讀者留言提我, 今年2020年, 我的新舊曆生日都會重叠呀😭 ~ )   而在 1984/85 某段期間出生的人,亦同樣沒有這種「福份」。(注1)    (本文稍後會解釋)

為什麼會每 19 年生日新曆和舊曆是同一天? 這跟 新曆舊曆 的計算方式有關。

新曆 和 舊曆 的計算方式 (曆法)

新曆計法

新曆 (即陽曆) 是根據 地球環繞太陽公轉 的周期 (轉一圏需時),一年 365.2422 天來計算。
  (詳細新曆計法 見 注2)
圖1: 地球圍繞太陽公轉


陰曆計法

曆 (農曆, 曆, 或陰陽曆)主要根據 月球環繞地球公轉 的周期,一個月 29.5306 日來計算,輔以 以太陽位置計算的 節氣
節氣節 係將 黃道 (地球環繞太陽公轉軌道) 十二分 (360 / 12 = 30 度),而 氣 就係 節同節 中間個位 (固亦稱「中氣」),亦都有十二個。[固節氣每個相隔 15度] (維基)  (詳細農曆計法 見 注3)
節氣列表, 每個相隔 15度
圖2: 節氣名稱排序與出現時間 [3]

每 19 年 地球對太陽公轉,與 月亮對地球公轉 周期重叠

由於 新曆 19 年 共有 365.2422 × 19 = 6936.6018日
農曆 235 個亦剛好有 235 × 29.5306 = 6936.6910日
兩者僅相差約 0.0892天所以,農曆和新曆的月和日,會 每 19 年便「循環」一次
*雖然有 19年 零7個月,但這多出的 7個月,會以 閏月 的方式,剛好加在這 19個農曆年間  (閏月計法見 注3 的 第6點 及 注4)   [4][5]

1984/85 年間部分日子生日 95 年來的 19年週期永不相遇

由於農曆以節氣冬至作為十一月的特性 (注3) ,有些日子新舊曆的 19年週期 完全沒有相遇

其中例子是凡在 新曆 1984年 11月 23日 至 1985年 4月 19日 之間出生的人他們的一生 沒有一次 生日是新曆舊曆同一天,這異常情況並不常見(上一次發生這種情況是 1889/90 年,而下一次則在 2185/86 年)。 [6]

表1: 1984 至 1985 年間出生人士一生生日不會新舊曆重遇
因為 1984年的冬至(地球於黃道位置) 剛好在新月(月球對地球位置)之後,所以是農曆十一月,這是少有發生日;(注3)     而 2003年則冬至後才新月,所以同樣是 11月23日,於1984年是閏十月,於2003年,已是農曆十一月。


注解:

注1: 三個在 1984 和 1985 年出生的人新曆生日的舊曆對照    [1][2]
表2: 84/85年間生日人士 19,38,57,76,95歲的舊曆日子

注2: 新曆計法
本來西方古人把每月天數 隔月定為 31 天及 30 天 (一年有 366天)
後來兩個帝王 (凱撒大帝奧古斯都) 分別按自己意願,把 7 月及 8 月都定為大月,並把處決犯人不吉祥的 2月 定為 28 天 (這樣一年有 365天),並把每 4 年少了的大約一天 (0.2422 x 4 = 0.9688),以 四年一閏 (2月29日) 的方法補上 。 [7]

但這樣 每 4年便多了: 1 - 0.9688 = 0.0312天
100年便多了: 0.0312 x 25 = 0.78天 (多了將近 1 天)
於是古人便以 逢百不閏 減一天去解決 (卻多減了 1 - 0.78 = 0.22天);

同樣,這樣計 每 400年 會少了將近一天 (1 - 0.78) x 4 = 0.88,於是 每 400年又補一天 (四百再閏), 這樣每 400年 才多了 0.12天 (即 3200 年才會多 1天),算很準確了。

閏年口缺:「逢四則閏,逢百不閏,四百再閏」

例子:2020年 為 4 的倍數,為閏年有 2月29日;2100年雖為 4 的倍數,但同時為 100 的倍數,不閏(沒有 2月29日);2000年為 100 的倍數,本應不閏,但因為是 400 倍數,所以便置閏 [8]



逢四則閏,逢百不閏,四百再閏 判斷閏年流程圖
表1: 判斷閏年流程圖 

注3: 陰曆計法  [9]
  1. 所有新月和節氣出現時刻的計算,以 北京時間 為準。
  2. 一天始自夜里 零時 (00:00)
  3. 新月出現 的一天定為一個月的第一天,為初一 (亦稱「朔」)。 (即使節氣出現時間早於新月亦計入新一個月)
  4. 由於一天之始為零時,所以一月為29天或30天,視乎新月出現的確實時間,沒有固定規律,只大約輪流出現,不像新曆般每年一樣。
  5. 每年的 冬至 定為 陰曆十一月
  6. 連續兩個冬至其間,若有十三個新月出現,其一會作為閏月。因中氣只可有 12個,所以期間至少有一個月沒有中氣,該歲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便為閏月。亦有可能當中兩個月沒有中氣,但亦只會把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定為閏月,第二個則照排。閏月的前一個月為幾月則該閏月稱為閏幾月。  
注4: 19年間新曆比農曆多出多少個農曆月

(1)0.3683    (2)0.7365    (3)1.1048    (4)1.4730    (5)1.8413
(6)2.2096    (7)2.5778    (8)2.9461    (9)3.3144    (10)3.6826
(11)4.0509  (12)4.4191  (13)4.7874  (14)5.1557  (15)5.5239
(16)5.8922  (17)6.2605  (18)6.6287  (19)6.9970
 ()為累計年數

上表計算方法: 
先計算以每一新曆年會比農曆年多出多少個農曆月:
(365.2422 ÷ 29.5306) - 12 = 0.36826
再把 0.36826 一路倍大,例如 0.36826 x 2 = 0.7365 即兩個新曆年多出的農曆月,如此類推,大約 於每個與整數位最近的年份 便會閏一個月(黃底表示)

參考資料連結:

[1] 新曆與農曆互轉(簡體)
[2] 香港天文台公曆與農曆日期對照表
[3] 地球科學與生態環境的關係.
[4] 公農年曆/農曆閏月是怎麼來的?如何計算閏月? 
[5] 曆中有數 ─ 19年7閏月
[6] 寂寞的十九歲-2004 年為甚麼有閏二月?(原文backup) [原文己刪 | 網上另一 backup]
[7] 為什麼七、八月都是31天? @ olesan的部落格 :: 痞客邦 ::
[8] 曆中有數 ─ 閏年
[9] 陰曆規則


推薦文章:
[老師不教的數學] 圓周界為何是「直徑×π」? 圓周率是什麼? 看GIF動畫圖詳解 [初小可理解]
[老師不教的數學] 畢氏定理(Pythagorean theorem) 的証明?GIF動圖詳解。[中二識用, 小五可試]


若覺得這篇文章好,"分享" 給朋友吧!或留個 "Thank You" 呀!
想問經濟、數學?按此 到面書發問。對文章有問題請留言,我會盡快答覆。
想第一時間收到最新文章,可訂閱博客更新 RSS 。

[日曆數學] 以日月年巧計星期幾

智識就是力量 用計星期幾在小四收徒弟


全部 [日曆數學] 系列文章

記得在我小學四年班的時候,我哥哥曾教我以當年的日期去計算星期幾,以我當時小四的腦袋去計算,時間亦只需2、3秒。當時,我其實只可以計算當年的星期幾,但已經足夠令我在一班同學面前逞威風(當真知識就是力量!)。

當時,有一位同學 (黃X傑),不信我可以不看日曆便能說出某日是星期幾,於是便拿起校曆向我多次發問。我當然一一答中。最後,在他要求下我便把技巧傳授了給他(嘿嘿-是有條件的)。結果我在四年級的時候便收到了徒弟,而他,以後要在每次見到我的時候,都要對我叫聲「師傅」。(我自小便有教師天份?)

改良方法可計任何年分星期幾

在這裡就讓我跟大家分享一下這個技巧。這裏講述的是經改良過,可以計算任何年份的星期幾的方法。同學們及小朋友在將到的農曆新年拜年時,可用這個技巧讓大人們吃驚一下噢。

[日曆數學] 從黃金寶出戰奧運,用 "旅行日數" 定律找出兩數之間相距及有幾個數字


全部 [日曆數學] 系列文章

香港單車選手黃金寶準備以 39歲之年齡第五度出戰奧運,他的確是香港人的驕傲!
那麼,他是幾多歲第一次出戰奧運呢?
那不就簡單了嗎:

  1) 5屆 × 4年一度 = 20

  先計得他第一與第五屆奧運之間相差了 20年時間

  2) 再將  39 減去 20 = 19歲

   「就是在 19歳 時第一次參加奧運呀~」 



但這是錯的噢


這也是許多學生容易出錯的概念
所以黃金寶第一次出戰奧運,
我地要計佢由第一次到今次中間相隔左幾多個四年!

[百萬富翁] 唔識計數會損失11.7萬元 (When not knowing Math can cost you US$15,000 )

 


Mind Your Decisions 網誌中看到以上的 youtube 片,片段中,參賽者不懂計一條「很簡單」的二次方問題,於是問現場觀眾,竟然...

在該 youtube 的留言部分,有人替其解釋 "I don't blame him for this, math in that seat is impossible." ,SpeedStick58 留上 "50% of american's can't do math" (睇多些少其他人留啲 comment SpeedStick58 又真係幾啱!而如果睇現場觀眾比既答案,其實只得22%既人答啱),咁香港又係幾多呢?

唔知片段中參賽者既 College 老師睇到佢咁樣冇左幾十萬蚊 + 出醜,唔知會有啲咩感受呢?所以,快啲學好啲數啦!

6÷ 2(1+2) = ?


http://hk.apple.nextmedia.com/template/apple/art_main.php?iss_id=20110505&sec_id=15335&art_id=15226153&av_id=15227057

等我趁下熱鬧先,好似好簡單,亦好似爭論不休。其實,兩個答案都啱,冇話邊個啱定錯。

如果係小學數,乘數係唔會用括號去代表的。應寫為 6÷ 2×(1+2),所以對於小學生來說,此題目算出錯(漏左乘號)。

如果係中學數,應該做括號先,同時括號亦係可以乘入去的,即是 2×(1+2) = 2×1 + 2×2 = 2+4,而這一部分,因為有括號連住,是要先做的。即為 6÷ 2(1+2) = 6÷ (2×3)=6÷ 6 = 1。

會得出這條問題,最主要原因是出錯題啦!

關於作者

Ronald Chik (作者詳情及聯絡, 補習查詢)
教學廿多年,曾在傳統名校伊利沙伯中學、德愛中學任教,學位、副學士、文憑、毅進、中學、日校夜校皆曾任教。現主力湊仔,閒時替人補習,寫網誌,打羽毛球,生活悠遊。

標籤

/生活經濟 (73) '生活智慧 (48) /數學概念 (42) #DSE每年MC詳解 (37) '數碼智慧 (33) '趣味文章 (23) #讀書溫習相關 (20) /數學應用 (19) #S5 (16) //奧數.數學遊戲. (15) '親子 (13) //圖表說故事 (9) #S4 (8) #高小 (8) //老師不教的數學 (8) ''Youtube (7) ''男女關係 (7) #S6 (6) 'Guest Post (6) //MC技巧 (6) #練習 (5) '精選文章 (5) //日曆數學 (5) $\Money and Banking(貨幣與銀行) (4) '經數學堂 (4) //答客問 (4) #S1 (3) #大專 (3) $\Opportunity Cost(機會成本) (3) //計數機 (3) /經濟學習 (3) #P1-3 (2) #S2 (2) $\(Elective) Monopoly Pricing (壟斷定價) (2) $\GDP (2) $\Market Structure (市場結構) (2) ''GIF (2) #2 (1) #3 (1) #K1-3 (1) $.Algebraic Equation in One Unknown(一元一次方程) (1) $.Co-ordinate Geometry(直角座標) (1) $.Measures of Dispersion(離差的量度) (1) $.More About Graphs of Functions(函數圖像的進一步認識) (1) $.Percentage(百分比) (1) $.Permutation and Combination(排列與組合) (1) $.Pi(π)(圓周率) (1) $.Plane Geometry(平面幾何) (1) $.Probability(概率) (1) $.Pythagoras Theorem(畢氏定理) (1) $.Quadratic Equations(二次方程) (1) $.Statistics(統計學) (1) $.Trigonometry (三角學) (1) $\Consumer & Producer Surplus (消費者與生產者剩餘) (1) $\Demand & Supply(供求理論) (1) $\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(經濟增長與發展)[選修] (1) $\Externality(界外效應) (1) $\Factors of Production(生產要素) (1) $\Fiscal policy(財政政策) (1) $\International Trade(國際貿易) (1) $\Market Structure(市場結構) (1) '待發佈 (1)

Youtube 頻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