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目的: 嘗試由香港2003年 SARS 數據, 看2020年 新冠肺炎(武漢肺炎)的最終可能死亡率
結論行先: 疫病早期死亡率一定低估 (頭盔: 純以統計數字討論)1. 疫病死亡率的定義
討論事情前, 應先清楚定義:一個病的死亡率是, 每 100個染該病人士, 最終有多少人會因該病死去。
2. 一般死亡率在疫病初期低估了其殺傷力
正常 死亡率 計算方法為 :死亡 ÷ 確診人數 (計法 1)但這 必然低估了其致命程度*。
*與疫病最終死亡率比較
因為 確診人數 (分母) 中, 必然有一些將會死亡 (sad but true), 死亡人數 (分子) 因此在任何時間都必然被計少了。要直至整場疫病結束, 所有確診者皆已出院或離世, 此時死亡率才作準。
2.1 以武漢數字例子, 解釋一般死亡率計算的問題
- 舉個例, 今日(2020年2月21日), 武肺統計數字[1] 如下:
|
- 死亡率計為: 2239 ÷ 75571 = 2.96%,
3. 2003年 SARS (沙士) 至4月中前死亡率一直低估
跟據網上資料[2], 我把 2003年 SARS 的疫情記錄制成了試算表。SARS 的死亡率* 最初亦只是 2 - 3% (3月19日 至 4月13日, 見下表),
但之後慢慢上升, 最終升至 17%! (7月17日)
即是大約 每 6 個染病, 最終有 1 個離世!
*使用一般死亡率計法 (計法1), 下圖 Column L (I行 ÷ B行), [完整試算表]
表2 : SARS 2003年早期死亡率為 2-3% 左右, L行 是一般計算方法 (死亡人數確診人數), M行 為另一計法, 做法見下段 |
4. 較準確早期推算死亡率的方法: 分母改用死亡+治癒總人數
於疫情早期, 較適宜使用「死亡+治癒總人數」,作為計算 死亡率的分母:死亡 ÷ (死亡+治癒總人數) (計法 2)因這計法排除了 計法 1* (死亡 ÷ 確診人數) 中, 死亡人數必然會被低估* 的情況。
*計法1 及例子 見本文第2節
例如在 2003年3月30日, 當香港SARS 總出院人數達至 60人時, 計法2 的死亡率(17.8%), 已經大約等於最終的 17% 了。
下圖我把兩種死亡率 (計法1 及 2) 於整個疫情期間作一比較 (互動圖, 滑鼠指向可看數值):
表3: 2003年 香港 SARS 兩種死亡率計算方法比較 (注: 香港最終死亡率為 17%)
(按此直接打開上表)
(按此直接打開上表)
4.1 表3 圖解
左邊軸: 確診, 死亡, 出院總數; 右邊軸: 死亡率1,2, 出院比率死亡率 1(計法1)*: 一般計法, 以總確診數作分母 (見試算表 I 行 ÷ B 行)
死亡率 2(計法2)*: 以死亡及出院總數作分母計算的死亡率 (見試算表 I 行 ÷ (I+K行) )
已出院比率 [累積出院÷(總確診-死亡人數)] (見試算表 K 行 ÷ (B - H行) )
*計法1 及 2 詳情分別見本文第2節及第4節
4.2 表3 解讀及觀察
- 3月初至4月初, 計法1 的數字一路處於低位 (2-3%), 但於 4月初開始緩緩上升, 一路升至最後 (17%)
- 計法2 於疫情剛開始時, 由高位 50% 急跌, 至4月初跌至並穩定在14-16%
- 兩種計法 均於疫病初期, 因樣本(確診)數較少, 所以並不準確
- 計法1 的不準確, 必然會估低, 因為低估了死亡人數 (見本文第二節)
- 計法2 的準確度, 必然會隨著樣本數增大而改善
- 已出院比率 初段及尾段均增幅較慢, 中段則較快
5.武漢肺炎至2020年2月20日的兩種死亡率比較
表4: 2020年 武漢肺炎兩種死亡率計算方法比較
(按此直接打開上表)
(按此直接打開上表)
5.1 表4 圖解見上一節: (試算表 在此)
2月20日的一些統計資料:- 死亡率1 : 3.0%;
- 死亡率2* : 10.9%
- 出院率: 24.2%
5.2 表4 解讀及觀察
- 死亡率1 計算一直只在 2-3%
- 死亡率2 在樣本足夠大後(1月尾) 開始一直下跌, 在2月20日跌至約 10%, 趨勢似向下
- 出院率* 在 2月20日 約為 25%, 升勢似在加快
- 總確診人數升勢亦現減慢趨勢
- 可能小區管理真的見效? 但春運、復工(2月16日)的爆發尚未反映, 另, 中國數據可靠嗎?
*這裏的出院率分母為總確診人數, 與第4節有輕微不同
參考資料:
[3].維基百科(沙士事件) (各國死亡率相關資料)
[4].WHO 數據記錄 (各國死亡率相關資料)若覺得這篇文章好,"分享" 給朋友吧!或留個 "Thank You" 呀!
想問經濟、數學?按此 到面書發問。對文章有問題請留言,我會盡快答覆。
想第一時間收到最新文章,可訂閱博客更新 / RSS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