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雨傘革命(umbrella revolution)」成因與結果的經濟分析,及一些建議

Umbrella revolution

經濟學101,決定做任何事,都係成本同得益比較之結果。
當 得益>成本,便會做這件事。

今次的學運,遠因是學聯的罷課引致的公民覺醒(使人民了解清楚參與示威的得益)。

轉捩點則是由黃之峰,帶頭衝入公民廣場,引致被捕。致使市民走出來的短期可見得益(向政權加大施壓)大幅上升,引發許多市民加入。

及後,當示威人數已過萬,示威便變得相對較安全(因警方較難處理),參加示威成本大跌,更加多市民陸續加入。

結果會如何?若果得益/成本不變,梁振英一定會最終讓步(或按指示讓步)。
條件是,1。示威繼續和平,2。警方不提升武力,3。解放軍不出動。

條件1極容易被對家混入,當時間拖得愈長,被人滲入倒亂的機會甚高(教父話齋,出一個佢無法拒絕的價錢)。解決方法是要速戰速決。

條件2則暫時機會不大。但若佔領時間拖長,市民生活受阻,民意可能就會倒轉,到時警方便有條件提升武力。

條件3應該不會,比起當年六四,大陸開始想係國際社會改善形象。係香港咁多外媒面前鎮壓等於外交自殺。但先決條件都係示威繼續和平。所以都係要速戰速決。

所以,一定要盡快將行動升級,並帶落各區。但應該點做則有待商討,除罷工罷課以外,我試試提出一些可能:
自心人自制黃絲帶,當區派發(以示支援學生),
每天黑衣加口罩行動(以示香港sars以後最黑暗的一天),
向各區警署及政府獻花(以示諒解他們大部分都只是執行職務)。

當然示威活動,會有界外效應。有機會再談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若想 *收到回覆* 通知,請以 Google 帳號登入,並勾選「通知我」(你依然可選擇 *匿名(唔開名)*) 。

另,Google 偶會審核留言而不能即時顯示,請耐心等候,不用重覆發表。謝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