較早前政府制定了 「貧窮線」,社會上鬧得熱烘烘,其中政府方面曾公開說過「永遠不能完全消滅貧窮」。這個我在這借經濟學家 林本利 的一篇文章,讓大家看真這個謬誤。其實 即使以收入中位數的一半劃作貧窮線,貧窮仍舊在理論上是可以完全消滅的(例子見以下紅字部分)。
----------
蘋論: 千萬豪宅業主 亦屬貧窮戶
近日政府發表《2012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》,便是以貧窮線去計算香港的貧窮人口和住戶數目。 香港貧富不均問題日趨嚴重是不爭的事實,但用以量度貧窮情況的貧窮線本身有其局限,倘若將計算結果照單全收,恐怕未必能對症下藥,政府政策未能幫助那些有真正需要的貧窮家庭。
扶 貧委員會參考國際經驗,採納「相對貧窮」概念,以政策介入前(即扣除稅項及現金和非現金福利轉移的影響)為量度基礎,按不同住戶人數收入中位數的50%訂 立貧窮主線。按照這個方法,計算出在2012年,一人住戶的貧窮線定在月入低於3,600元,二人住戶低於7,700元的水平。全港貧窮人口高達131萬 人,貧窮率為19.6%,涉及54萬住戶。
不少人以為若採用貧窮線去量度貧窮情況,便直覺上覺得永遠有人處於貧窮線之下。這個想法其實是 對貧窮線的一種誤解。假設全港只得三個一人住戶,它們的收入分別是0元,7,200元和10,000元,收入中位數(即排中間的家庭)是7,200元,一 半即3,600元。在上述例子,三個家庭中有一個家庭收入低於3,600元。
倘若三個家庭的收入分別是4,000元,7,200元和 10,000元,收入中位數依然是7,200元,一半仍是3,600元,三個家庭的收入全部高於3,600元,沒有一個家庭生活在貧窮線之下。政府官員和 評論員以為理論上永遠無法滅貧,往往是因為誤將家庭收入中位數作為貧窮線,而忽略中位數的50%才是貧窮線,所以便出現永遠有一半人處於貧窮線之下的錯誤 觀念。
理論歸理論,在現實世界實在難以完全消滅貧窮,特別是全部家庭成員都是長者的一人和二人住戶。由於絕大部份的長者已經退休,沒有薪 金收入,加上他們未必把子女給予的生活費和其他收入(例如租金、股息和利息等)視作收入,向統計處如實匯報,故此便出現大量零收入的一人和二人住戶。
在54萬個貧窮住戶中,便有32萬個屬於一人和二人住戶;當中大部份是沒有收入的長者戶。隨着人口老化,越來越多住戶屬於「零收入」的長者住戶,恐怕只會越來越多住戶的收入低於貧窮線水平。
即 使退休長者沒有薪金收入或退休金,但他們可能有子女供養,或者定期收取投資收入,故此不一定貧窮。《貧窮情況報告》便揭示近20萬所謂「貧窮戶」,是擁有 私樓或居屋,而且九成以上的業主已不用供樓。即使這些擁有物業的貧窮戶將單位用作自住,沒有租金收入,他們亦可以申請安老按揭(即逆按揭),每100萬元 樓價每月可收取約2,000元。再加上每月2,200元的長者生活津貼(資產審查不計自住物業),擁有物業的長者貧窮戶早已脫貧。倘若不把自住物業視作資 產和收入來源(透過逆按揭),恐怕一些住在千萬豪宅的業主,也被界定為貧窮。
退休長者若然入住公屋,每月獲取的公屋福利至少價值千多元, 加上長者生活津貼,在政府政策介入後亦已脫貧。因此,最需要政府支援的就是那些無依無靠,租住私樓的長者。即使政府給予獨居長者3,600元的現金援助, 亦難以應付租金和生活開支。由於有大量「零收入」的獨居長者,拉低一人住戶的入息中位數,以致出現一人住戶的貧窮線(月入低於3,600元)不及二人住戶 (月入低於7,700元)一半的荒謬現象。日後政府制訂扶貧政策時,必須注意這情況。
今年政府正式落實長者生活津貼計劃,故此明年再發表《貧窮情況報告》時,政策介入後的長者貧窮住戶和人口勢必大減,這有助特首提升民望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若想 *收到回覆* 通知,請以 Google 帳號登入,並勾選「通知我」(你依然可選擇 *匿名(唔開名)*) 。
另,Google 偶會審核留言而不能即時顯示,請耐心等候,不用重覆發表。謝謝!